刚一进入这座被誉为“澜沧江上小太阳”的电厂的生活区,一幢幢整洁大方的楼房、一片片苍翠欲滴的草坪和路旁高大的油棕树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整个生活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恬静怡然的感觉,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提起云南漫湾电厂,这是当年与福建的水口、广东的抽水蓄能、湖北的隔河岩、广西的岩滩并称的全国水电建设“五朵金花”之一。而今这朵金花经过几年的开放,更加鲜艳夺目,成为全国水电花丛中的一枝奇葩。电厂自1993年6月30日第一台机组投产以来,截至1998年10月31日累计发电242.37亿千瓦时,实现总产值33.8亿元,上缴利税2.08亿元。199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跃居全国电力行业前茅。电厂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省国民经济的发展。漫湾人的实干、奉献,透出了现代化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朝气和灵气,形成了漫湾电厂管理理念和漫湾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走在漫湾电厂的生活区,你会感到格外静,听不到任何喧闹,就像置身于一座正在上自习课的校园,只有走到网球场边、游泳池旁才会感到静与动的完美结合。在这里,你见不到一个烟头,甚至连禁止吸烟的牌子都派不上用场;在这里,有的是阅览室内丰富的报刊书籍、健身房里齐全的器械设备;在这里,流行的是“外语热”、“计算机热”和“体育热”。
看着厂区内身穿统一制服的工人、技术员和管理干部,从他们的脸上、身上可以感到居于他们心灵深处的魂。
漫湾人的魂是创业。副厂长钏毅民对记者说:“创业精神在漫湾是有传统的,是深深扎根的。”早在电厂筹建时期,老一代电力职工就立下“不干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大电站死不瞑目”的豪言;而今天,年轻人再次立下了“不管好百万千瓦级的大电站誓不罢休”的壮语。正是在这企业之魂的激励下,漫湾水电站的建设战胜了暴雨、坍方、石料场变迁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提前半年于1995年6月25日实现最后一台机组发电,创下了大型水电工程每千瓦造价3080元的最低纪录。
漫湾电厂是云南三个全国特大型企业之一,是澜沧江上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大电站。国家计划在澜沧江上建设8个梯级电站,开发千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大朝山、糯扎渡、景洪等电站的装机都要超过百万千瓦,小湾电站装机容量则更是高达420万千瓦。因此,漫湾电厂的管理不仅关系到自身如何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担负起未来澜沧江全流域开发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及经验积累的重任。
漫湾人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在前期参与建设和投产运行的5年中形成了独特的“漫湾管理模式”:以科技为先导,知识为动力,全面提高职工和企业整体素质的管理战略,管理核心是“以人为本”。漫湾电厂党委副书记刘云火召介绍说,“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尊重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职工之间要互有亲情,这是漫湾在实践中逐步孕育形成的凝聚人心的管理哲学。这一管理思想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使漫湾人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中,在人生的奉献过程中,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了自我的最大价值,即使身居深山峡谷也无怨无悔,真正把个人的追求与企业管理的目标融为一体。
漫湾电厂是一个投产才5年多的年轻企业,全厂职工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9岁,其中大学毕业生占30.8%,中专生占23.2%,高中和技校生占40.5%,这样高的文化水平在全国电厂中是不多见的。但他们仍然舍得花大力气投资于职工的素质、技能培训,通过各种渠道举办各类型的培训班,请专家、教授来厂授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职工送出去深造。目前,全厂400多名员工中有136人在参加成人自学高考;有90%的人在学习电脑知识;有70%的人在学外语,有300多人已经可以借助词典翻译外文资料。这几年,凡是有国外人员来厂工作和参观访问,翻译均由该厂职工担任。
漫湾电厂在全国同等规模的水电站中,设备国产化率最高,除500千伏组合电气设备和电抗器是进口的外,其他设备100%为国产。制造厂家多,质量参差不齐,设备型号、材质、组合等方面的不尽人意,加之当时工期紧、任务重,使得各种设备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为了全面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漫湾人紧缩开支,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实施的力度,在跟踪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同时,自力更生进行技术改造。
他们针对机组推力轴承多次发生烧瓦的问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用弹性金属塑料瓦更换钨金瓦,此方案的实施使得5台机组推力轴承烧瓦事故降为零,大大减少了烧瓦停机造成的损失。
科技实施和应用,使漫湾电厂运行管理的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还带动了运行管理方式的更新和变化。无线寻呼报警系统,24小时待命,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寻呼台就会自动将故障信息立即传递到责任人,从而及时到位处理;MIS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传输、管理和使用各种信息,达到控制企业行为活动,为决策提供各种有效信息;电视集中监视系统,对重要设备运行状态和生产区域的关键部位进行监控,随时掌握监控点的情况,从而减少了巡视次数和值班人员,使原厂房值班人员由17人减为现在的4人。此外,还有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等等一系列技术构成的提高,使创建一流企业中最难解决的减人增效问题找到了有效的方式,全厂原有的468名职工,目前已分流到多种经营的有343人,主业人员仅剩125人。
原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曾视察漫湾电厂,他感慨万千:“偏僻的地区不一定出不了最高的、代表时代水平的典型,漫湾电厂完全可能成为中国新建水电厂的典范”。